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辅导员专栏 >> 正文

    省级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展(四)

    2025-11-10


    类别学生发展指导类

    学风砺剑 逐梦前行

    经济学院   李晶


    一、案例简介

    20235月,辅导员接到毕业生小王(化名)母亲的求助短信。小王因与母亲长期家庭矛盾激化,拒绝撰写毕业论文,甚至放话“放弃学业也要独立”。小王是学院中上游学生,英语能力突出,但高考失利后进入职业本科,长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班级参与度低等问题。家庭矛盾(母亲过度干预学业规划)导致其心理压力累积,最终在毕业季爆发冲突。李老师通过情感联结、家校协同、学业帮扶等举措,帮助小王完成论文并顺利就业,实现了从“厌学”到“自立”的转变。

    二、案例分析及思路举措

    (一)案例定性分析

    本案例属于学风建设中的个性化危机问题,学生因家庭矛盾触发学业倦怠,反映学风建设需关注心理干预与家校协同。学生个体层面来说主要存在学习动机缺失认为高考失利后长期处于“低自我效能感”状态,形成“习得性无助”,认为“努力无用”。以及情绪管理失衡亲高压管控(如强制安排实习、干涉社交)引发逆反心理,将“拒写论文”作为反抗工具其次小王在遇到与家人的矛盾时,没有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愿与父母交流心事,学校毕业的相关事宜激发了心中的焦虑情绪。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传播焦虑等问题也可能对他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家庭层面来说主要存在亲子沟通异化的问题,母亲将“学业要求”等同于“控制”,忽视情感支持,导致小王产生“被束缚”的窒息感。

    (二)思路举措

    1.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强化心理疏导与学业支持

    在首次与小王进行40分钟电话沟通时,了解到其英语能力突出(CET-6首批通过者),但受家庭矛盾影响导致高考失利,长期存在自我否定情绪。基于其英语特长,确立以优势带动学业的帮扶策略,建议调整居住环境至校园宿舍,建立规律作息制度。同步制定论文写作计划,明确要求每日提交学习进度记录,每周进行视频进度汇报。针对论文选题困难,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专项指导,帮助确定方向,并联系论文指导老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学院层面同步启动三级帮扶机制,由辅导员、系主任、分管书记组成专项工作组,实施进度评估。

    2.构建朋辈支持网络,实施分层帮扶

    建立1+2+N帮扶体系:1名辅导员作为协调人,2名同寝室友担任日常联络员,N名学术小组成员构成辅助团队。通过组建线上自习小组开展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构建支持环境。针对阶段性倦怠,将论文拆解为周目标,每完成阶段目标即给予正向激励。定期开展压力管理团体辅导,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3.规范家校协同机制,引导科学教育参与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同步学业进展。在此期间与家长也进行不间断的联系,沟通孩子的具体进度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解决方案,一些学术作弊违反学风建设的提议,都被我们一一拒绝。也对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他能够在这个事情上给予孩子一定的积极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催促指责和埋怨。引导家长关注过程性成长。

    4.衔接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施学术就业双轨培养计划:在学术层面,我们组建了年级论文互助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讨论,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就业层面,积极推送合作企业就业信息,包括学院合作的一些就业项目、就业企业,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一个跟进,督促他去企业的宣讲会进行听讲,提交简历以便在招聘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增加被录用的机会。

    三、主要成效

    小王不仅按时保质保量地提交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也没有耽误自己的就业,论文写作期间也参与了企业的宣讲会,提交了个人的简历材料,通过了面试顺利地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进入企业实习,10月份就已经转正在北京开始自己的全新生活。从一开始的我与他沟通发2~3句甚至是很多话以后他才能回我1~2个字到后来的我问他有答到最后的我询问他回答得非常详细,甚至还会加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表情。

    从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心态的变化,不再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中,愿意去打破之前原生家庭带给的束缚,主动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四、经验启示与工作建议

    经验启示学风建设需“穿透问题看本质”:学生的“厌学”“拒写论文”等行为往往是表象,背后可能隐藏家庭矛盾、心理压力或自我认同危机,需通过情感联结挖掘深层需求辅导员是“资源枢纽”而非“全能救星”:解决学风问题需整合学业导师、心理中心、家长、朋辈等多方力量,构建“全员育人”支持网络职业本科学风建设需“精准滴灌”:针对职业本科学生学习基础弱、实践需求强的特点,需结合其兴趣与特长(如小王的英语能力)设计个性化支持方案,避免“一刀切”管理。

    工作建议建立“学风问题分级干预机制”一级预警(课堂违纪、作业拖延)辅导员定期谈心,联合班干部关注二级预警(挂科2门以上、情绪异常)启动心理测评,联系家长协同三级预警(拒写论文、自弃言论)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联合介入,制定“一人一策”深化“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畅通家校联系渠道,普及职业本科教育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家长跳出“唯学历”“唯控制”思维;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家长沟通学业进展与心理状态,避免信息断层。强化“优势导向”的学风文化结合学生兴趣(如英语、电商、设计)开展实践项目,让“学业”与“未来职业”直接关联,增强学习内驱力。

    总结

    小王的案例是职业本科学风建设的一个微观切片,却折射出教育的本质——不是强行“矫正”学生,而是唤醒其内在力量。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以“共情”为桥、以“资源”为翼,帮助学生在破解具体问题中,重新认识学习的意义、找到成长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优良学风托举学生梦想”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