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乡”还是“远行”
——一名舞蹈表演与编导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困境
音乐舞蹈学院 史宏
一、案例简介
小芳(化名),21岁,舞蹈表演与编导专业大三学生,农村生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该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山西本土文化了解有限。
小芳所在学院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多数学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该专业,专业认同感较低。从行业背景来看,山西省文旅演艺行业薪资水平偏低,景区及演艺团体普遍面临人才流失问题。相比之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主题乐园与旅游演艺项目提供的薪资待遇更具竞争力(约5000-8000元/月),持续吸引山西省相关专业毕业生外流。
实习结束后,小芳向辅导员倾诉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薪资待遇存在显著落差。据该生了解,外省同类岗位薪资可达5000-8000元,明显高于山西本地转正后“3000元+演出场次绩效”的收入水平。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实习单位承诺转正但薪资涨幅有限,加之山西文旅演艺市场演出周期一般只有6-7个月,其职业成长空间与稳定性令人担忧。三是家庭期望与个人发展之间存在冲突。鉴于个人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父母期望她留在家乡附近就业,但对于小芳来讲,更好的职业机会和高薪岗位多集中于外省,该生在抉择未来发展路径时陷入两难。
二、案例分析及思路举措
(一)案例性质
本案例属于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地域选择类辅导案例,聚焦毕业生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职业选择困境。学生面临四大核心矛盾:外省高薪与本土稳定的权衡;自评竞争力不足导致的外出竞争恐惧;对本土文化及艺术形式认同感弱,削弱留乡意愿;以及家庭期望留乡与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案例典型,反映了农村生源学生普遍的现实焦虑。
(二)问题分析
本案例反映出四方面深层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重技能轻文化理论及职业素养,导致学生本土文化认同与就业适应力偏弱,职业规划教育对“外出与留乡”的长期收益引导不足;二是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将“非传统艺术院校背景”主观判定为竞争力弱,忽视职业教育实践能力优势,同时面临留乡低薪与外出竞争的双重焦虑,反映农村生源心理韧性不足和社会支持薄弱;三是行业激励不足,山西文旅市场多元需求旺盛,传统舞蹈、非遗类节目、沉浸式剧场、数字文旅体验、微短剧以及短期节庆式演出和季节性巡回演出均有需求,但受季节性明显、复合要求高、薪资偏低等因素制约,导致人才持续外流,本地市场难以形成稳定、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四是职业发展路径模糊,本土企业晋升机制与薪酬增长通道不明确,员工难以看到基于能力与资历的明确晋升通道和薪酬提升空间,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加剧人才流失。
(三)解决思路和具体举措
1.个体层面:精准赋能与认知提升
面向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一是组织“本土文旅职业发展路径”专题讲座,清晰解读省内从演员到编导、艺术管理的晋升通道与薪酬前景,破除“本土无发展”的刻板认知。二是针对迷茫个体开展一对一咨询,通过“优势清单”梳理其竞争力,运用“决策平衡单”量化评估薪资、家庭、兴趣等维度权重,引导理性抉择。三是实施“本土文化沉浸计划”,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山西民俗工作坊,推动现代舞与地域文化融合创作,增强文化自信与留乡认同。
2.学院层面:体系重构与生态共建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邀请行业专家、校友走进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现场,用真实数据和案例展现山西文旅前景,向学生展示山西文旅产业升级的广阔前景,帮助学生理性看到“本土深耕”的长期价值与发展空间,从而自觉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同时与专业教师协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乡土素材,推动课程思政融入本土素材,连接个人理想与乡土发展。二是深化文化浸润,依托暑期社会实践、专业采风、研学、毕业实习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平遥古城、太行纪念馆等文化现场,在创作体验中唤醒情感认同,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价值的融合。三是构建支持网络,家校协同中侧重向家长传递山西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留晋发展的清晰职业路径,以及学校支持措施,将家庭支持转化为共同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建立山西文旅校友导师库,提供 mentorship 辅导与实习推荐、实习岗位推荐和行业认知引导。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诉求与行业问题,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增加本土文化、职业规划类课程比重,完善“留得住、能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主要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系统性引导与精准帮扶,本案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个案层面
小芳同学在辅导员指导下,通过“优势清单”工具梳理出“编创能力突出”“现代舞特长”和“适应力强”三项核心竞争优势,并借助“决策平衡单”完成理性决策分析,与家人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已成功与本地某文旅企业签约,担任沉浸式剧场表演与编导岗位,起薪为“4000元+演出绩效”,职业发展路径清晰。此外,她还积极拓展职业可能性,正筹备投资一家文创体验店,既弥补演出淡季收入,也实现专业能力的多元转化。
(二)群体层面
成效同样显著。截至目前,学院2025届毕业生本土专业对口就业率已达46%,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2026届毕业生本土专业对口实习率达到73%,实习留用率和岗位质量均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反映出本土文旅市场吸纳能力和学生认同度持续增强。
(三)从长远发展来看
本案例围绕“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生态支持”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取得了扎实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家校协同机制持续深化,家长对子女留晋发展的平均支持率从53%显著提升至78%;第二,建成山西文旅演艺校友导师库,目前已吸纳32名优秀校友,年均提供一对一职业辅导超过60人次,并稳定提供优质实习岗位40余个;第三,推动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优化,例如在《创意编舞》中强化山西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舞的融合创新,在《地域性风格舞蹈》中系统嵌入山西本土文化模块,并增设《文化项目策划与组织》《文旅演艺案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拓展课程,全面提升人才本土适应性与文化传承能力。该育人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在地就业认同,为区域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四、经验启示与工作建议
本案例的处理,是辅导员应对地域人才流失困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一次积极探索。
(一)成功经验
本案例通过“优势清单”“决策平衡单”等工具精准介入,有效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焦虑”向“理性决策”的转变;以系统思维构建支持生态,通过搭建校友导师库、推动课程改革和深化家校协同,形成多维度育人体系;注重文化赋能,借助实景研学、非遗工作坊将地方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专业自信。
(二)反思不足
当前工作中,对行业薪酬体系、晋升机制等核心问题的直接影响仍显不足,凸显出工作边界的局限;同时,尚未建立起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效跟踪与持续支持机制,导致成果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加之缺乏对心态转变、文化认同等过程的量化评估工具,使得经验总结与推广的科学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工作建议
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导向和发展导向,以精准介入和长远规划为工作原则;积极搭建“校企政”需求联通之桥与系统化运营的校友资源之桥,凝聚多方育人合力;同时,辅导员需聚焦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学习,持续推动自身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转变。
本案例表明,面对结构性就业困境,辅导员需构建融合价值引领、文化认同与生态支持的系统化育人模式,在服务个体发展与助力区域人才战略之间找到有效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