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山西红色精神 助力职业价值塑造
经济学院 董蓉
一、案例简介
(一)背景概述
时间:2023年9月—2025年6月
地点:教室课堂以及咨询室
人物:2023级金融科技与应用专业学生(共40人),特别是班级中的刘某同学,在考研和考公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提升学历,又担心错过公务员考试机会,内心充满焦虑。
(二)案例起因
在2024年秋季学期的就业指导课上,我发现不少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存在迷茫,有的同学过度关注薪资待遇,忽视社会价值;有的同学盲目追求热门行业,缺乏长远规划;当前学生群体中还有少数人受“躺平”思潮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方向模糊、行动迟缓,对未来缺乏积极规划和主动经营的意识。针对全班学生对求职消息迷茫的这一现象,我决定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平时的主题班会上引入丰富的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再加上刚好班级中有不少同学是来自红色山区的,对“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太行精神”等都有不少了解。于是,我和全班同学一起针对山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性质
本案例的核心,在于探索如何深度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引导脱节的现实难题。其目标是借助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为学生树立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报效国家的崇高职业理想提供精神赋能。并且通过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解决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遇到的抉择困难、目标模糊等现实问题。
(二)问题分析
在于学生们开展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后,发现造成他们职业价值观模糊,对求职缺乏主动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分别是:第一,部分学生过度追求物质回报,求职时只看重工作给予的报酬或者社会地位,忽视职业应该具有的社会价值,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第二,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职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大多数会随波逐流,认为大家都认可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自己本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第三点则是部分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影响,认为即使努力了也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结果,奋斗精神弱化。
(三)理论依据
正是基于以上的三点原因,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结论,我选择以山西省内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载体: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导向相结合。2. 红色文化育人理论:山西红色文化(如八路军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等)蕴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作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3.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职业选择应与个人价值观、社会需求相统一。
三、思路举措
在明确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了可以支撑自己想法的相关理论后,我制定的如下措施:
1.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在职业规划课中增设“红色文化与职业精神”专题,讲解山西革命先辈(如刘胡兰、左权等)的职业选择与奉献精神。组织学生观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诸如《太行山上》、《八路军》等,讨论作品中所传达的红色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是否对大家的职业选择有所启发。
2. 线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参观、公众号了解等方式,对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场所和相关红色精神有了进一步了解。此外,还开展“红色职业访谈”活动,要求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采访家中附近的老红军、劳模、以及红色精神的传播者等,了解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坚守。
特别是那位来自右玉的学生,推荐刘某同学阅读《右玉精神启示录》,并撰写读后感,结合右玉精神,激发其使命感。并将她采访到的一位右玉基层干部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
3. 主题班会与讨论
为了帮助全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奉献精神,我召开了“红色精神与我的职业理想”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请学生分享对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解心得,并以“高薪职业和高社会贡献值的职业,如何选择?”为题举办辩论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职业价值,明确个人的职业选择。
4.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赴山西贫困地区开展支教、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在传播红色文化中提升职业认同感,并增强学生的奋斗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5. 个性化职业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考研、考公、就业等)提供分类指导,帮助其制定合理规划。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刘某同学,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中姐妹较多,父母希望作为长女的她可以考取公务员,尽快参加工作,但她自己更倾向于考研深造,但又担心考研失败后错过就业机会,一直存在矛盾心理。她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不清晰,既想追求个人发展,又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回报家乡,但不知如何平衡。刘某同学通过参与县政府组织的“右玉生态治理成果展”,亲身感受家乡近些年的变化和未来发展需求,深刻理解了右玉精神的内涵,也将其与自身职业选择联系起来。
在完成了上述措施后,感觉该班级整体的就业观和就业意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是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在和班级40名同学谈心谈话后了解到,目前班级有大概80%学生表示在职业选择时会更多考虑社会贡献,职业本身固然重要,但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份工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其次是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制定了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最后一点是,发现全班的奋斗精神明显增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学风明显改善,对求职就业也更加积极认真。
而针对个人的引导,取得的成效则更为显著。刘某同学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坚定,她最终决定放弃考研,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和教师考试,希望未来能更多的参与基层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在就业报告中写道:“右玉精神告诉我,职业的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能否让家乡变得更好”。
四、经验启示与工作建议
(一)经验启示
1. 将红色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学生现实的求职意愿相结合:山西红色文化中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对纠正学生功利化择业观具有重要作用。
2. 实践体验比理论灌输更有效:通过实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方式,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内化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 需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面对学生们的职业诉求时,不能盲目地“一刀切”,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就业困境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引导。
(二)工作建议
1. 让红色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历史现场。各个高校可以与地方红色基地紧密合作,通过打造精品“红色研学”活动,让书本中的历史活起来,为同学们开辟一个可感、可触、可思悟的实践课堂。
2.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目前,已有许多学校的社团及党支部引入VR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重回历史场景,深刻感知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内核;此外,不少高校积极组织排演红色情景剧,从学生视角出发,以更具共鸣的方式演绎和传承红色基因。
3. 建立长效机制,持续跟踪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大学全过程,定期评估效果并调整方案。
五、结语
本案例通过挖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将在未来的育人工作中,继续发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新内涵和新意义,将红色精神与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进一步结合,助力学生在求职道路上更轻松、更明确。